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颂六十二首 其四 唐 · 道世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三山羽化竟无成,五热殷忧徒自萦。
并入繁(一作「樊」)笼处尘馆,何如寂虑出危城。
镜智圆规光且净,月行驰轮皎复晴。
侧径崎岖尔回辙,通庄达老岂同征(见同书卷四《入道部》。)
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715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撰夫总四大者。成乎身矣。立万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虚哉。即身见空。始同妙用。心非实也。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名数入焉妙本乖。言说出焉真宗隐。故如来有意传要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受佛身。谁其宏之。实大通禅师其人也。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漏。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元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閒之世。企闻蕲州忍禅师。禅门之法允也。自菩提达磨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宏。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乃不远遐阻。翻飞谒诣。虚受与沃心悬会。高悟与真乘同彻。尽捐妄识。湛见本心。住寂灭境。行无是处。有师而成。即燃灯佛所。无依而说。是空王法门。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藉草。吾将老焉。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后进得以拂三有。超四禅。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过也。尔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持奉楞伽。近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混处都邑。婉其秘旨。每帝王分座。后临席。鹓鹭四匝。龙象三绕。时炽炭待矿。故对默而心降。时诊饥投味。故告约而义领。一雨溥沾于众缘。万籁各吹于本分。非夫安住无畏。应变无方者。孰能焉尔乎。圣敬日崇。朝恩代积。当阳和会之所。置寺曰度门。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报恩。轼闾名乡。表德非拟。局厌諠辇。长怀虚壑。累乞还山。既听中驻久矣。衰惫无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遗力谢。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趺坐。泊如化灭。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至是年丙午复终于此寺。盖僧腊八十矣。生于隋末。百有馀岁。未尝自言。故人莫审其数也。三界火心。四部冰背。榱崩梁坏。雷动雨泣。凡诸宝身。生是金口。故其丧也。如执亲焉。诏使吊哀。侯王归赗。三月二日。册谥大通。展饰终之义。礼也。时厥五日。假安阙塞。缓及葬之期。怀也。宸驾临诀至午桥。王公悲送至伊水。羽仪陈设至山龛。仲秋既望。还诏乃下。帝诺先许。冥遂宿心。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是日。天子出龙门泫金衬。登高停跸。目尽回舆。自伊及江。扶道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维十月哉生魄明。即旧居后冈安神起塔。国钱严饰。赐逾百万。巨钟是先帝所铸。偫经是后皇所锡。金榜御题。华幡内造。塔寺尊重。远称标绝。初禅师形解东洛。相见南荆。白雾积晦于禅山。素莲寄生于坐树。则双林变色。泗水逆流。至人违代。同符异感。百日卒哭也。在龙华寺设大会。八千人度二七人。二祥练缟也。咸就西明道场。数如前会。万回菩萨乞施后宫。宝衣盈箱。珍价敌国。亲举宠费。侑供巡香。其广福博因。存没如此。日月逾迈。荣落相推。于戏。法子永恋宗极。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迟开。石城之叹也不孤。庐山之碑焉可作。窃比夫子贡之论夫子也。生于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饮于江海。不知江海之广深。强名无迹。以慰其心。铭曰。
额珠内隐,匪指莫效。
心镜外尘,匪磨莫照。
海藏安静,风识牵乐。
不入度门,孰探元要。
倬哉禅伯,独立天下。
功收密诣,解却名假。
诣无所得,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现于悟者。
无量善众,为父为师。
露清热恼,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万寿无期。
柰何过隙,一朝去之。
嗟我门人,忧心断续。
进忆瞻仰,退思付嘱。
尽不离定,空非灭觉。
念兹在兹,敢告无学。
东京大敬爱寺大證禅师 唐 · 王缙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醴泉涌而蠲疾。宝炬然而破暗。
莲花无染而独净。夜光不系而自得。
其惟上智乎。夫上智之身。
曲随世界。上智之心。
密游圣境。或宿植德本。
乘愿复来。或意生人间。
用宏开示。非慧见孰能知之。
大德号昙真姓边陈留开封人也。
厥初为孩。禀知特异。
亦既有识。用晦如愚。
家有耕桑未尝问。乡有学校未尝顾。
则曰处丰屋何如方丈。驰良马何如振锡。
圭组耀世。不如被褐。
金玉满堂。不如虚白。
食珍者岂睹饭来香积。听乐者岂闻梵唱云何。
战既胜矣。出门绝迹。
潜嵩少间。专于读诵。
年至二十。遂适太原
受声闻戒。习根本律。
性甚聪敏。博涉经论。
时同学者。仰之为师。
久而叹曰。大圣要道。
存乎解脱。不入其门。
非佛之子。乃损落枝叶。
澄清泉源。诣长老大照
醒迷解缚。开心地如毛头。
扫意尘于色界。从此日益。
唯师能知于四威仪之中。无一刹那有怠。
不住以至于大寂。无作以至于恒用。
我止无所。虚空未为广。
我照能遍。日月未为明。
震雷破山。闻不闻等。
烈风拔树。见不见等。
是身无主。与四大假合。
方寸无生。于一切离相。
犹以为未出心量。弥勤深入。
大照既没。又寻广德大师
一见而拱手。再见而分座。
问之于了。荅之以默。
俱诣等妙。𠯳合自他。
梵衲之行。楞伽之心。
密契久矣。广德又谢。
学徒嗷嗷。相顾靡依。
来求于我。嗣续前教。
皆以实归。出宅诸子。
俾称所乘。渡河三兽。
自止于分。天宝季年。
禄山作逆。陷我洛阳
乱兵蜂螫。大德澹然。
独在本处。天龙潜卫于左右。
豺狼仰瞻而赞叹。施财献供。
终朝盈门。于善恶等以慈。
于苦厄人以忍。言说不㝵。
无畏故也。动静皆如。
自在故也。度众无边。
大愿力也。依报无量。
迈种福也。夫修行之有宗旨。
如水木之有本源。始自达摩
传付慧可。可传僧璨
传道信。信传宏忍。
忍传大通大通大照
大照广德广德大师
一一授香。一一摩顶。
相承如嫡。密付法印。
惟圣智所證。非思议能测也。
大德既舍眷属。窃为沙弥
身不顾名。志在成道。
声称浸远。归向如林。
天宝八年。缁侣领袖举以上闻。
乃蒙正度。初隶东都卫国寺。
旋为敬爱寺请充大德。迁彼与住此。
有缘非无因。地杂人天之会。
法如云雨之施。众有尘劳之悟。
寺盈河润之福。今学与其进。
当学起其信。善诱不倦。
得师则喜。利往者导之以捷。
睹奥者辨之以正。深在定者戒于贪。
悟所觉者使之远。视彼来学。
庵摩勒果。冀其出世。
优昙钵花。齐我者稀。
故我贵矣。宝应二年正月十四日
趺坐如生。薪尽火灭。
年六十。四十。
哀缠门人。悲及尘众。
树为之变色。兽为之失声。
栋折航沈。佛土萧索。
其年九月。葬于嵩岳寺之北阜。
大历二年。有司奏谥。
上闻恻然。乃赐号曰大證禅师
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
又与广德素为知友。大德弟子正顺。
即十哲之一也。视缙犹父。
心用感焉。以诸因缘。
为之强述。铭曰。
上德不德。兴慈运悲。
现于浊界。俯为人师。
以我无思。破彼尽思。
尔方厌俗。我则随时。
由多分别。妄生垢净。
根不缘废。象岂镜。
法不可著。空即是病。
无得之得。绝圣而圣。
文字非文字。言语非言语。
云何以解脱。云何而语汝。
随宜说方便。究竟非我与。
舍利依嵩山。寂寥所。
左溪大师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百亿三昧。
无非度门。
于觉照中。
而得自在。
过去大士。
时惟左溪
傅氏之子。
法号元朗
字惠明
其先北地泥阳人
汉魏大族。
随晋南度。
家于义乌
今为东阳义乌人也。
自江夏太守梁居士翕。
贤达相承。
世谓居士为诸佛化身。
杳不可测。
左溪居士六代孙。
梵行之门。
宜生上德。
母葛氏。
梦天降灵瑞。
而娠左溪
心静体安。
及于乳育。
生九年矣。
辞家入道。
兼综偫言曰。
此法门之畎浍也。
如意年中薙度。
义乌清泰寺。
光州岸律师受具戒。
会稽印宗禅师商律部。
重山深林。
怖畏之地。
独处岩穴。
凡三十年。
宴居左溪
因以为号。
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
云松可以遗身世。
吾以此始。
亦以此终。
于所居之方。
建立精舍。
约而不陋。
跪忏其间。
如来诸大弟子。
皆菩萨僧。
大迦叶之头陀。
舍利佛之智慧。
罗喉罗之密行。
须菩提之解空。
由此四者。
皆最上乘。
同趣异名。
分流合体。
舍利佛先佛灭度
佛以心法付大迦叶。
此后相承。
凡二十九世。
至梁魏间。
有菩萨僧菩提达摩禅师
传楞伽法。
八世至东京圣善寺宏正禅师
今北宗是也。
达摩六世至大通禅师
大通又授大智禅师
降及长安山北寺融禅师
盖北宗之一源也。
达摩五世至璨禅师
又授能禅师
今南宗是也。
达摩四世至信禅师
又授融禅师
牛头山
今径山禅师承其后也。
至梁陈间。
慧文禅师学龙树法。
授惠思大师
南岳祖师是也。
思传智者大师
天台法门是也。
智者灌顶大师
灌顶缙云威大师
缙云东阳威大师
左溪是也。
又宏景禅师得天台法
荆州当阳
真禅师
俗谓若和尚是也。
左溪所传。
止观为本。
祇树园内。
常闻此经。
然灯佛前。
无有少法。
因字以诠义。
因义以明理。
因理以同如。
定慧双修。
空有皆舍。
此其略也。
菩萨或以性海度。
或以普门化。
香象至底。
弥楼最高。
其馀幽赞不知。
充满法界。
夫知上法易行。
上法难修。
上法易證。
上法难明。
左溪为有。
则实无所行。
左溪为无。
则妙有常住。
视听之表巍巍。
左溪恭禅师重研心法。
唯十八种物行头陀教。
厥后奉东阳威大师
得最上乘。
诠第一义。
现声闻像。
宏大觉心。
大无可名也。
偏袒跪膝。
奉观音上圣。
愿生兜率天。
亲近弥勒。
殚罄衣钵。
严具尊仪。
焚香稽首。
则舍利降。
灵光发。
寺非正阳。
屋宇凋落。
殿移则像毁。
财匮则力艰。
左溪锡杖指挥
工人听命。
如从旧贯。
俨若天成。
心不离定中。
口不尝药味。
耄期之岁。
同于壮龄。
告门人曰。
吾六印道圆。
万行无碍。
戒为心本。
汝等师之。
天宝十三载九月十六日就灭。
春秋八十二。
僧夏六十一。
四辈号恸。
如慕如疑。
香花幢幡。
雷动山谷。
乡人或梦左溪居宝阁第四重者。
寤告其邻。
与之梦协。
兜率天者。
第四天也。
愿力所届。
广度人天。
既荼毗已。
门人分舍利
起塔于左溪之西源。
遵相法也。
城邑之人。
愿获亲近。
分半舍利
起塔于州之东原。
申永慕也。
左溪僻在深山。
衣弊食绝。
布纸而衣。
掬泉而斋。
如缯纩之温。
均滑甘之饱。
诵经则翔禽下听。
洗钵则腾猿跪捧。
宴坐一室。
如法界之乐。
萧然一院。
等他方之游。
或问曰。
万行皆空。
云何苦行。
对曰。
本无苦乐。
妄习为因。
众生妄除。
我苦随尽。
又问曰。
山水自利。
如聚落何。
对曰。
名香挺根于海岸。
如来成道于雪山。
未闻笼中。
比大辽廓。
至若旱蛙跃流。
瞽犬视。
雷云兴而猎者舍弓矢。
鳞介绝而渔者坏罾梁。
举其倬然。
曷可殚载。
弟子衢州龙邱九嵓寺僧道宾越州法华寺僧法源僧神邕本州灵隐寺僧元净栖嵓寺僧法开苏州报恩寺僧道尊。
皆菩萨僧。
左溪之秘藏。
常州福业寺僧守真杭州灵曜寺僧法澄灵隐寺法真明州天宝寺僧道源净安寺僧惠从本州开元寺僧清辨。
纯得醍醐。
左溪之道味。
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乐寺僧湛然
见如来性。
左溪之法门。
新罗僧法融理应英纯。
理应归国。
化行东表。
左溪之妙愿。
菩萨戒弟子傅礼王光福等。
菩萨惠芽。
左溪之一雨。
辨禅师等荷担遗烈。
见请斯文。
铭曰。
磁石凑金。
流见月。
法与心起。
缘随定设。
众生未度。
我为舟筏。
将如赵代
岂望荆越。
趋道云何。
知之在行。
殈烦恼●8B6D。
归寂灭城。
不住之住。
无生之生。
兜率天乐。
徘徊下迎。
潺湲左溪
东入苍海。
青松白日。
人亡地在。
四辈尽哀。
时乎不待。
颂德空岭。
劫尘无改。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772年4月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别驾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大历丁巳岁夏四月
有唐文宗常州刺史独孤公薨于位。
秋九月既葬。
门下士安定梁肃
咨谋先达。
稽览故志。
以公茂德映乎当世。
美化加乎百姓。
若发扬秀气。
磅礡古训。
则在乎斯文。
斯文之盛。
不可以莫之纪也。
于是缀其遗草三百篇为二十卷。
以示后嗣。
乃系其辞曰。
夫大者天道。
其次人文。
在昔圣王以之经纬百度。
臣下以之弼成五教。
德又下衰。
则怨刺形于歌咏。
讽议彰乎史册。
故道德仁义。
非文不明。
礼乐刑政。
非文不立。
文之兴废。
视世之治乱。
文之高下。
视才之厚薄。
唐兴
接前代浇醨之后。
承文章颠坠之运。
王风下扇。
旧俗稍革(一作作者迭起)
不及百年。
文体反正。
其后时寖和溢。
而文亦随之。
天宝中作者数人。
颇节之以礼。
洎公为之。
于是操道德为根本。
总礼乐为冠带。
以易之精义。
诗之雅兴。
春秋之褒贬。
属之于辞。
故其文宽而。
直而婉。
辩而不华。
博厚而高明。
论人无虚美。
比事为实录。
天下凛然。
复睹两汉之遗风。
善乎中书舍人崔公祐甫之言也。
常州之文。
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
故议论最长。
其或列于碑颂。
流于咏歌。
峻如嵩华。
浩如江河。
若赞尧舜禹汤之命。
为诰为典。
为谟为训。
人皆许之。
而不吾试。
论道之位。
宜而不陟。
诚哉。
公讳及。
字至之
秘书监府君之中(一作第四)子。
道与之粹。
天授之德。
聪明博达。
刚毅正直。
中行独复。
动静可则。
孝弟(一作仁厚)积为行本。
文艺成乎馀力。
凡立言必忠孝大伦。
王霸大略。
权正大义。
古今大体。
其中虽波腾雷动。
起伏万变。
而殊流会归。
同志于道。
故于赋远游颂啸台
见公放怀大观。
超迈流俗。
仙掌函谷二铭延陵八阵图记。
见公识探神化。
智合权道。
于议郊祀配天之礼吕諲卢弈之谥。
见公阐明典训。
综覈名实。
若夫述圣道以扬儒风。
陈留郡文宣王福州新学碑。
美成功以旌善人。
则张平原李常侍姚尚书严庶子韦给事韦颖叔墓铭郑氏孝行记李睢阳怀州碑。
纂世德以贻后昆。
则先秘书监灵表。
陈黄老之义。
于是有对策文。
演释氏之奥。
于是有镜智禅师碑。
论文变之损益。
于是有李遐叔集序。
称物状以怡情性(一作称物状之美而畅其情性)
于是有琅琊溪述卢氏竹亭记。
抒久要于存殁之閒。
则祭贾尚书相里侍郎元郎中(一作员外叔子文。
其馀纪物叙事。
一篇一咏。
皆足以追踪往烈。
裁正狂。
噫。
天其以述作之柄授夫子乎。
不然。
则吾党安得遭遇乎斯文也。
初公视肃以友。
肃仰公犹师。
每申之话言。
必先道德(一作德礼)而后文学
且曰。
后世虽有作者。
六籍其不可及已。
荀孟朴而少文
宋华而无根。
有以取正。
贾生史迁班孟坚云尔。
唯子可与共学。
当视斯文。
庶乎成名。
肃承其言。
大发蒙惑。
今则已矣。
知我者其谁哉。
遂衔涕为叙。
俾来者于是观夫子之志。
若立身行道。
始终出处。
皆载易名之状。
故不备之此篇。
六祖坛经序至和三年三月 北宋 · 郎简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
按《唐书》曰,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
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
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
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说。
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以其法传慧可,可传僧璨传道信,信传弘忍惠能,而复出神秀。
于达磨,在中国为六世,故天下谓之《六祖法宝记》,盖六祖之所说其法也。
其法乃生灵之大本。
人焉,鬼神焉,万物焉,遂与其清明广大者,纷然而大异。
六祖悯此,乃谕人,欲人自求之,即其心而返道也。
然天下之言性命者多矣,若其言之之至详,理之之至当,推之之至悉,而释氏得之矣。
若其示之之至直,趋之之至径,證之之至亲,而六祖之于释氏又其得之也。
六祖于释氏教,可谓要乎至哉。
今天子开善阁记,谓以本性證乎了义者,未有舍六祖之道而有至于此者也。
是则六祖者,乃三界之慈父,诸佛之善嗣欤!
伟乎,惟至圣而知至道也。
六祖之说,余素敬之。
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
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师曰:「若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
更二载,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璨然皆六祖之言,不复谬妄。
乃命工镂板,以集其胜事。
至和三年三月十九日序。
按:《坛经校释》附录,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81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忠县
王城离域有佛寺号兴善寺之坎地。有僧舍名传法堂。先是大彻禅师晏居于是寺说法。于是堂因名焉。有问师之名迹。曰号惟。姓祝氏衢州西安人。祖曰安。父曰皎。生十三岁出家。二十四具戒。僧腊三十九报年六十三终兴善寺。葬灞陵西原。诏谥曰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云。有问师之传授。曰释迦如来欲涅槃时。以正法密印付摩诃迦叶。传至马鸣。又十二叶传至师子比邱及。二十四叶传至佛驮先那。先那传圆觉达摩达摩传大宏可。可传镜智璨大医信传圆(一作大)满忍。忍传大鉴能。是为六祖。能传南岳让洪州道一。一谥曰大寂。寂即师之师。贯而次之。其传授可知矣。有问师之道属。曰由四祖以降。虽嗣正法有冢嫡。而支派者犹大宗小宗焉。以世族譬之。即师与西堂藏甘泉贤勒潭海百岩晖俱父事大寂。若兄弟然。章敬澄若从父兄弟。径山钦若从祖兄弟。鹤林素华严寂若伯叔然。当山忠东京会若伯叔祖。嵩山牛头融若曾祖伯叔。推而序之。其道属可知矣。有问师之化缘。曰师为童男时。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退而发出家心。遂求落发于僧昙。受尸(一作户)罗于僧崇。(一作僧藏崇)学毗尼于僧如。證大乘法于天台止观。成最上乘道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始行于闽越间。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七年驯猛虎于会稽。作滕家道场。八日(一作年)与山神受八戒于鄱阳。作回向道场。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召见于安国寺五年问法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说法于是堂。说讫就化。其化缘云尔。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禅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说尽其心要乎。然居易赞善大夫时。尝四诣师四问道。第一问云。既曰禅师。何故说法。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如江湖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第二问云。既无分别。何以修心。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第三问云。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第四问云。无修无念。亦何异于凡夫耶。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贞修。贞(一作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动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其心要云尔。师之徒殆千馀。达者三十九人。其入室受道者。有义崇。有圆镜。以先师常辱与予言。知子尝醍醐嗅薝卜者有日矣。师既殁后。子出守南宾郡。远托撰述。迨今而成。呜呼。斯文岂直起师教慰门弟子心哉。抑且志吾受然灯记记灵山于将来世。故其文不避繁。铭曰。
佛以一印付迦叶。
至师五十有九叶。
故名师堂为传法。
镜智禅师 南宋 · 释慧开
 押支韵
弥天罪犯无门忏,红烂通身世莫医。
已是四棱俱塌地,尽教后代乱针锥。
病课诗 元初 · 李承休
 出处:动安居士行录卷第一
仆九岁。始知读书。后三年。投熙庙第三子圆静国师(法讳镜智)方丈。国师邀世所谓名儒申公讳谞。授尤传周易。年甫十四。慈父云徂。乃见养于从祖母大仆卿林公天敷之妃北原郡夫人元氏。教绝义方。业不加修。而徒事杯觞。自注夏课场时。仆与朴生恒朴生枢持公牒游乐圣斋都会所燕尾楼。童冠欢然。绸缪慰送。因醉不觉行泣而还。洪教导烈以诗嘲之曰。莫怪先生泣路傍。谪仙酣醉是寻常。娇言带涩雏莺啭。软步多狂舞凤跄。声价更高诗锦绣。乾坤驱入酒家乡。开元馀习今犹在。莫是宫娥洒面郎。此诗流传都下。因得酒狂名。交游日广。因受知于崔文清公(讳滋)而虚名乃著。至壬子春。擢第于公之门下。乃归觐真珠府。其明年兵梗路。绵年不退。由是未得还京。姑息乡。而文清即世。元氏返真。辇下无攀援之势。又为东蕃逆贼所掠。荡尽家资。无以自振。因结茅于头陀山麓龟洞龙溪之侧而家焉。躬耕奉母。至癸亥陬月上旬。家染患。孀亲在蚁床之上。喘喘然难以冀朝夕。臧获或有物故者。馀亦病不能兴。无一使令。独侍汤药。夜以继明。兼护臧获。至如月中旬。病稍间。承顺之馀。日以游于前溪。时有村叟。予且难之。因推其言而播于讽咏以答之。凡一百二十二韵。名之曰病课诗。庶几与我同志者。知我之律身自苦。动以耿介。不容于世。亦不怨天尤人。安之若命而已。
日日出柴门,散步溪之源。
溪边麋与鹿,渐熟还同群。
相与弄溪水,坐久苍苔温。
时有村叟至,谓我笑且言。
观君所去就,愚蒙甚献芹。
君自少年日,云梦胸中吞。
穷年亘兀兀,瓠叶烹幡幡。
词场期虎㨦,学海期鲸喷。
焚膏以继晷,连年不窥园。
礼义以为杖,诗书以为蕃。
君行日益茂,君文日益敦。
君文与君行,籍籍传清芬。
将谓君特达,一起如雕鲲。
入则坐廊庙,蒸尝共执膰。
出则专斧钺,所至张旟幡。
出将入相间,炟赫乘朱轓。
金尊贮蚁绿,纱厨胹态蟠。
前楹歌白雪,后阁罗红桾。
密视北门草,欲和南风熏。
空将鸾凤翮,动触羝羊藩。
一名犹未得,鬓雪飘纷纷。
流落无所寄,堕在三家村
家徒四璧立,风雨争摇掀。
门外迹如扫,破灶何曾燉。
满釜翻科斗,绕鬓雷飞蚊。
妻啼儿呼寒,坐学病鸱蹲。
时时踏泥滑,但逐马蹄翻。
谁借绕城骏,指为负土豚。
已将争笑信,谁肯独留髡
空看跃马蔡,自叹闭门袁。
迩来又罹病,热气如惔焚。
孀亲在蚁床,意思殊惛惛。
汤药尚难具,树背焉得
曾参谩含唶,楚些空招魂。
臧获僵满室,并头还似鼋。
病骨尚无措,那复供炮燔。
夜夜独秉烛,坐待扶桑暾。
骨肉尚行路,灾患将谁分。
阅尽世间物,贫贱孰如君。
行身且如此,何暇理丝棼。
侬是田园叟,小少事耕耘。
剑术不学虎,儒术不学文。
不识孔夫子,不识霍将军
但知操耒耜,博地劳其筋。
马牛何戢戢,禾稼何芸芸。
僮仆常衎衎,妻妾常欣欣。
有肉常满机,有酒常满樽。
深沈一堂上,俨坐以自尊。
邻里相馈闻,况乃姻与婚。
宴会不隔日,狼籍罗膻荤。
虽未尽华靡,气候殊氤氲。
今年又明岁,夜与朝至曛。
亲爱常在座,酩酊沈醉醺。
人生一梦耳,倏忽更寒暄。
安用君有道,一生忧如熏。
污君名与节,废君典与坟。
拔君正直舌,毁君道德垣。
弃君古今策,夷君理乱原。
循墙驰缩缩,摇尾鸣狺狺。
率是以求世,相应如篪埙。
俾躬处显达,触事无瘢痕。
计活渐温足,朋援来纷纭。
洁己以处世,自古逢排拫。
推忠谏姑苏,钃镂归伍员
闭门草大玄,芸阁投子云
屈原独自醒,窜逐湘江濆。
贾谊最多才,忽向长沙奔。
长卿亲涤器,常著犊鼻裈。
谪仙薄游世,鹤抚还扪。
负羁有远识,置璧馈盘飧。
犹不及老鹤,有禄乘华轩。
退之杰然立,功业播无垠。
犹不及鸲鹆,入幸方蒙恩。
斯乃传所载,且以眼看论。
不肖例进晋,贤者常遘屯。
不肖结根抵,贤者无攀援。
不肖方得路,贤者长戴盆。
不肖或眉寿,贤者逝莫存。
无奈淫与暴,是天之所蕃。
无奈仁与义,是人之祸根。
吾言真药石,其嗅如兰荪
若欲追来者,书绅以不谖。
持用日三省,拳拳勿惮烦。
我乃报村叟,将子来前闻。
凤凰虽德衰,不著鸟雀喧。
麟出虽非时,不祈槛中猿
龙潜虽勿用,不羡蚖哉蚖。
骥老虽伏枥,不愿盐车辕。
君子亦如是,遐举如鸿鹍。
当其不遇时,粪土埋玙璠。
荆璞遇和氏,郢质逢般斤。
风期苟暗合,一旦方鹏鶱。
汉殿献筹策,周原驰驷騵。
兀尽蜀山木,斲轮营轒辒。
铸尽楚山铁,百鍊截瑶琨。
阅战蒐干红,陈兵理于汾。
智勇如三杰,广渊如八元。
聘辩如管晏,有力如诸贲。
多士会济济,大车乘啍啍。
尤以执鞭弭,右以属橐鞬。
六军如电迈,万骑若云繁。
原田听莓莓,天策占焞焞。
东征至若木,西伐至昆崙。
掷大山屹屹,荡四海沄沄。
回光洗日月,扫秽清乾坤。
丹霄拥瑞气,紫塞收妖氛。
霜露所沾被,争来贡玄纁。
措世于唐虞,致君于华勋。
再拜呼万岁,阔步朝天阍。
珠金散朋友,功烈传儿孙。
否则隐林薮,忠信歌采繁。
短葛禦寒暑,蔬粝供朝昏。
优游白驹谷,排㨻青蝇樊。
修书训当世,躬俭贻后昆。
侪辈虽排笑,群少虽猜冤。
肯为波汹汹,而易所服勤。
虽云贫且贱,而无忧与诈。
坐井观青天,焉知气烟煴。
管中窥一斑,焉知炳蔚纹。
去矣彼村叟,非子所云云。
村叟立不定,自失而惊奔。
观音画赞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一一
稽首补陀闻思修,千手千眼普供应。
世人两手及两眼,眼见手捉各随心。
多一手眼无用处,即与骈拇枝指等。
菩萨照用一时行,应以千心为主宰。
相彼方寸湛然地,不容二念那复千。
我谓菩萨如水月,一水一月同照曜。
方员大小虽不同,举手见月等无二。
我今续此妙色相,以为正念皈依处。
于一身心起多想,而作千手千眼见。
普愿大员镜智中,知我此念无间断。
所求皆应如谷声,请无不从亦如是。
按:《拙斋文集》卷一七。
赞三十六祖颂 其三十 南宋 · 释印肃
 押词韵第十一部
精通无说说,本地亦无生。
无生花满地,本传无尽灯(第三十僧璨智禅师
壬辰四月上旬,海内诗家四十余人云集天柱山为诗会焉。余忝随其后,身本皖人,虽珠玉在前,初无取乎默焉尔。爰赋百二十韵,贪多勿诮,亦聊以为山水吐气耳 当代 · 汪茂荣
茫茫开辟初,造化钟间气。
大山宫小山,腾踔萃奇丽。
孰为锡嘉名,霍也副经义天柱山原名霍山,《尔雅》:“大山宫小山,霍。”)
荏苒邃古下,潜玉鄙儇媚天柱山又名潜山。)
司命专千壑,仙真集百瑞。
孤峰擎天立,六龙堪系辔。
绛阙拂云开,大千荫空翠。
悠悠不计年,光精讵长閟?
吁嗟皖肇封,象德伯其类。
治绩冠春秋,名之庶无愧(潜为古皖国封地,皖伯治皖有德政,为崇其人,乃称境内主山天柱山为皖公山。)
卓荦百世姿,及兹行颖异。
岂独震凡尘,并可回天意。
舳舻蔽江来,厥惟汉武帝
登礼封南岳镇国尊神器。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遗式南北朝,燔柴固绳继。
祀典重三公,舆图光遐裔。
维岳间降神,锡申风云际。
羽客及缁流,肥遁祛尘累。
卓锡开梵宇,栖真张鹤第。
盛极得无衰,非关干天忌。
大隋一四海,文明渐南被。
移封向衡阳,未始非国计隋文帝始废霍山为名山,而诏定湖南衡山南岳南岳称号从此南移。)
龂龂争正统,辩口肆无谓。
契阔名不居,酝酿功既济。
挂眼百代余,人文迭映蔚。
周武尝灭佛,唯斯未陵替。
教外有别传,法门开不二天柱山为禅宗三祖僧璨弘法地。)
东山廓堂庑,溯源此津逮。
一花开五叶,宗风猛而厉。
众生病为病,即心孰默契?
荆公判舒州,丘壑自位置。
于时兴不浅,信有高士致。
涪翁山泽癯,结茅三祖寺
却回俗士驾,清溪日莅止。
自许金华儿,石牛叱不起。
颊上为添毫,画手龙眠石牛洞在山谷寺西北,其石状如伏牛,故名。初,李伯时尝画鲁直坐石上,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并题诗石上。)
西江承山谷,真源从此始。
仁者朱晦翁乐山敦行谊。
生民立极功,望峰识经纬朱熹天柱峰》:“祗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生心皆入诗,当时固容易。
间有摩崖存,馈贫指囷米;
龙舒大文脉,沾溉不一例。
桐城重宋学,考亭实先启。
论文张义法,近接八家轨。
诗学嗣涪皤,下开同光体。
斯文树南针,海内从披靡。
皖学终轩腾,今代犹未已现代安庆属邑仍多一流大家。以人文领域为例,桐城有哲学家方东美,美学家朱光潜怀宁有思想家陈独秀书法家潘伯鹰太湖有佛学家赵朴初岳西有诗词家刘凤梧潜山有小说家张恨水史学家余英时。)
雅俗顾兼容,何尝别泾渭。
乾隆致徽班,所关非微细。
同光十三绝,髯程莫与比。
国剧喧京师,渊源自皖水
世间儿女情,则入黄梅戏。
宛转歌一曲,海外亦陶醉。
山水吐雄奇,种种见孤诣。
我昔望远尖(昔时每于夕照中遥见天柱峰,乡人所谓“望远尖”者,盖指此也。),髫龄即翘企。
迟回廿载前,方展游山履(余于一九九二年五月始游天柱山。)
发始马祖庵,巨石惊奇诡。
霹雳开混元,触境参妙理。
翠竹现真如,绿茶法喜(此处多竹林茶树。)
任运莫污染,悬流走宛委
三峰压头颅马祖三峰:天书、天蛙、降丹。),钦挹目为眯。
攀缘蹙苔壁,还效山猴技(山猴子,乃天柱山药农绰号也。)
天梯相钩连,脱颖洞腹里。
入地孤掌平,植寮缚筐篚(山腹有茶亭一。)
茶果俱不赀,饥渴信有以。
樵叟叙山经,那嫌语下俚。
啜茗眺山东(指东山诸峰。),不言有大美。
诸峰争出没,经天日巡礼。
俄而涨湿云,有车载奇鬼。
殷雷震耳聋,天坠欲忧杞。
织空雨如麻,骨立尘缨洗。
戛然风色净,兜罗云徙倚。
天外飞来石,雉卵差可拟。
忍负仰止心,贾勇庶可抵。
索途六月雪,滑易艰移跬。
及上振衣冈,万松排迤逦。
石泉积潺湲,一酌甘若醴。
破寂画眉音,直可砭里耳。
罡风中面寒,瑟缩战折齿。
顾视同游辈,流离渐琐尾。
势成衰而再,努力无不遂。
终拨神秘雾,入谷伊胡底(指神秘谷。)
前洞后洞间,蛇行时张弛;
凸石圆石表,缘壁旋磨蚁。
窅然穿风隙,有时仅容己。
动辄生障碍,碰壁叵怨诽。
仰视一线天,皦然漏寸晷。
石罅童童,岩花灿霞绮。
穿云百尺泉,堕地激如矢。
窾然洞天中,听水倚石几。
潇洒出尘想,两腋生风似。
腾身天池上,豁然赏精髓。
巉绝擎天柱,咫尺可把臂。
石笋片片动,云气层层紫。
向来千百峰,不中作仆婢。
欲往友赤松,肯弃世如屣?
别来自萦回,梦中长在彼。
不意二十载,又蹑名山趾。
风景或不殊,忝陪洵髦士。
逐队入缆车,机心役物使(新增缆车二处。)
凌空旷无邻,摇摇七魂褫。
呼吸广莫风,托足云辔驶。
觌面何人斯,疑是广成子
倾耳有希声,磅礴作变征。
掀簸升危巅,真救命如纸。
东道有好怀,惠然动食指(会议承办方于天池峰设点充饥,甚可感也。)
果腹施施然,抚松拭目视。
一柱长峥嵘,群峰旧鼎峙。
二水界混茫(指潜水皖水。),汩汩流清泚。
江山真无恙,人事多感喟。
日下近诡谲(近时日下颇多传闻。),何可识情伪。
家国亦立极,旨哉民为贵。
君子自任大,岂独为膴仕?
修己方治人,无耻之耻耻。
从来残民者,悉数入奸宄。
物我一体仁,胡能容贪鄙。
因结山水缘,庶几振叔季。
考盘乐在昔,陶成丈夫伟。
举君笔如椽,千钧书人字。
无负江山灵,息壤其在此!